鸦片战争观后感,无力回天的民族屈辱史!(4)

2019-01-24 12:58 来源:猎奇吧编辑整理 作者:佚名
  结语
  王晓秦先生非常重视数据与原始文件。他说:“小说家们很少使用原始文件和真实数据,大都放纵想象,甚至打着历史小说的旗帜架空历史。我则力图还原历史。英国人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为了征税、发放抚恤金等,清政府也有统计数字。在写《鸦片战争》时,我尽量查找这些数据,并把它们一一注出。行商捐款的数字基本上有据可查,散见于邓廷桢、林则徐、关天培、奕山等人的奏折中。把它们一一注出,才能见出行商们被压榨到极点的苦境。有了这些数据,我们才能看到战争的惨烈程度,商人受盘剥的程度等。”王晓秦先生的史家风骨立现。
  王晓秦先生在写作期间踏看全部战争遗址,通读清史料、英政府文件、参战日记和回忆录,再加之王晓秦先生是高校英文教师,对英文史料的精通掌握,使他能够超出一般清史学者的视野,挖掘出中国与英国史料对鸦片战争叙述的差异,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新视角的、更加客观的鸦片战争。除此以外,王晓秦先生还为本书提供了1000余幅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我们精选出100余幅附在书后,包括《南京条约》的原件签字页、义律致琦善的照会文本等珍贵资料;英国画家所画宁波巷战、舟山之战、乍浦之战、镇江之战等战争场景和前文所说武器战舰的图片和介绍。为真实再现,为立体直观。
  历史从未封存于史书中,也从未停下脚步。战争只有一个结果,原因却是复杂的。今天再来看一百多年前发生的战争,如果处在先人们的时代,我们也许没有比他们更好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总是让后人吸取经验从而不重蹈覆辙。能够推动历史的前进,就是失败最好的意义。
  《鸦片战争》读后感(五):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
  今年对历史类书籍开始感兴趣,前不久才读完了老肯的世纪三部曲,又接触到了这本《鸦片战争》。说实话,鸦片战争对我而言,只存在于对历史课本的记忆中。林则徐这个名字记得相当清楚。而虎门销烟,应该是我对于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事件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了。 看书的期间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跟鸦片战争也有分不开的关系,对那时的侵略者恨的咬牙切齿,却也无奈于清政府的官场生态。
  《鸦片战争》这本书把这个历史事件的开始,经过,结果讲的清清楚楚,看完后我才知道,过程中还发生了这么多事。而我依稀能记得的人名,大事件也一一出现,作者的讲述把碎片化的记忆都串联了起来,为我们重现当年那段抹不掉的历史。
  看了书中的描写,发现一点,当时的官场文化和现在的官场文化没啥区别,贤者上,庸者下,能者多劳,但还是有溜须拍马之人。上面的政策再好,也总有人把经念歪。不过还好,有林则徐这样的思维敏捷,敢作敢当之人,才能把道光皇帝的命令执行下去,在不断地努力和斗争中,取得一定胜利。可个人的力量还是抵挡不住整个民族的倒退,悲惨的结局也让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再倒退,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割让给英国,开放几个通关口岸,中国还要像英国赔钱!这tm都是什么玩意儿啊!!现在想起来,还是气愤不已。
  作者尊重历史,引用的文献全部有案可查,使用的数字全都有历史记录,配用的插图也都有出处,重要人物全都实有其人,主要事件全都实有其事。可以发现,虽然是本小说,但只是进行了文字性的叙述,比我们从历史课本上知道的要生动许多,也正因为这样,才可以真实还原。作者不仅查阅了国内相关资料,还查阅了英国的很多文献,这种敬业的匠人精神值得学习。
  对林则徐鸦片战争后的结局,还和我们西安有一点关系,西安有座碑林博物馆,有块牌匾上面写的“碑林”,碑字少了上面的一撇,而传言都说题字的是刚革职的林则徐,认为“碑林”两字出自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因此“碑”字少一撇,象征他当时的心境,刚刚丢了乌纱帽。去碑林参观时,我也会想到这位在历史上留名千古的大将。
  我们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让历史不再倒退,再多看看,再多想想,感谢作者给我们一个这样思考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