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被质疑,没有气象人员的参与!(2)

2019-03-05 16:04 来源:猎奇吧编辑整理 作者:佚名
     被称为“空中南水北调”的“天河工程”,可以说是上述想法最新版本。该项目的领导者,青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在2014年提出“天河”猜想:大气水汽通量场中存在着通量相对较高的水汽输送网络结构,形成全球及区域水汽输送的主干通道,称为“天河”。基于对“天河”的认识,提出了“天河工程”,就是通过空中搬运水汽到干旱地区降雨,供给缺水地区以水,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在该工程的构想中,课题组认为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与以往停留在空想阶段的“爆破山体”方案不同的是。“天河工程”很快进入了作业实验乃至具体操作的阶段,因为该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实际上并不特别复杂,就是“人工增雨”。王光谦研究团队认为,如果“天河工程”能够在人工干预天气的技术上,有效利用南边界甚至西、北边界的水汽输送,那么就“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增加降水25亿”。简单地说,就是利用黄河上源偏西南的这一地理特性,选择恰当的位置搞人工降雨,把东南用不完的水汽提前转移到黄河流域。(《科技生活》周刊《空中调水,创新构想还是当代神话?》)
     最近几年,“天河工程”一直在快速推进。就在本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表示,我国目前已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天河工程”的卫星模型也已经在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而就在这个当口,气象学家对“天河工程”发难了。
     质疑的关键:明明是气象领域的问题,却没有气象专家参与项目
     为何是气象学家们提出对“天河工程”的质疑呢?在科学网的质疑报道中,理由展示的已经相当清楚。说到底,所谓“空中南水北调”,主要关乎的是大气层面,“人工增雨”也是气象领域的技术。然而,“天河工程”的主要领导者王光谦是来自清华的水利专家,2016年“天河工程”的科学基础论文《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作者清一色来自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王光谦团队的,一个气象学家都没有参与。而“天河工程”提出后,大气科学家一直在质疑“天河工程”的可行性。国内的气象专家认为,如果跨区域的水汽搬运没办法解决,“天河工程”就无法实施,而专家认为这样的工程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上根本就做不到。如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在2016年就表示,“现在的确有人工增雨、人工降雨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但是都有能够形成降雨的前置条件,就是空中必须要有云,要有大量富含水汽的云,并且一般也只有10%-20%的增量,如果天上没有云和水汽,撒播再多的催化剂也变不出雨水。”